教育投入4%目标 明确中央省市投入职责有望实现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教育中国-中国网    阅读:0

    中国网8月16日讯 (记者 冯竹 程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2012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2009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9%,2010年这一比例将有所提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成员储朝晖认为,实现GDP4%的教育投入也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好的标准。


    就教育投入4%的话题,储朝晖认为,这个问题提的时间很长了,现在说2012年底达到这样一个4%,应该说目前到2012年底还有一段的时间,还不好确切地分析能否达到。但目标达到有几个方面的困难。


    中央地方财政投入不明确


    因为政府的教育经费分中央、省级、县级这样的分层管理,在过去,很多县一级的财政已经拿出了很多的经费来办教育,甚至有些占到县财政的70%左右。最近几年中央投入的教育经费稍有增加,由于有的县原来投入比较多,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中央投入增加的时候县一级省一级投入考虑把这笔钱发展县里其他的事情,实际上其他方面也确实要发展。这个过程当中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教育经费的增长有没有保障。所以现在我认为最关键要明显省一级,县一级,中央一级承担什么样责任,财政负担范围应该更加明晰,才有可能保障持续的增长。如果没有很好的明晰,有可能中央投入或者地方的投入产生“挤出”的效应,整个比例不增加。


    经济发展不平均 教育投入产生“迟效”


    储朝晖指出,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也为4%的目标提出了高要求。GDP的快速增长导致4%本身的额度在不断增长。此外还涉及到在增长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的投入问题,实际上各个地方,各个县,各个省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可能增长多,有的地方增长少。这样一来就引发了增长少的地方要把教育经费同样按照全国平均的标准来增加,就会产生困难。增长多的地方按照比例来增长,因为增长快的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他感到这个地方教育发展已经基本合格,没有必要再投入那么多钱。


    这两个方面,不管是增长快还是增长慢的地方,都会在教育投入上产生一种“迟效”的想法。总体上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确实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盲目“高消费”


    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各个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比重越来越高,储朝晖觉得,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很高。他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中国家长的“高消费”:


    一是现在教育的成本相对较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投入上的非理性行为。他本身有一个基本的假定,认为给孩子投入的钱越多发展的越好,这个假定是不能够成立的。不是说你给孩子投入的钱越多,他就会发展得越好,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应该适度、有效的投入。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穷养儿子富养女”,这也反映中国历史上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孩子应该怎么养,你不是说钱铺得越多发展得越好,我们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发展越好,发展的好并不等于说你投入的钱越多就发展的好。如果你投入不当,有可能还损害了它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家长一定要理性,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这笔钱,该让孩子用这笔钱,什么时候孩子不该用这笔钱,这里面关系很复杂,很微妙。现在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也提高了,应该多学一学教育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让家长能够知道这个钱应该怎么样用。


    另一方面,因为过去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滞后,客观上也会影响到家庭投入的增加。比如说在学前教育阶段非常明显,因为政府的投入很少,所以要送孩子进幼儿园,就必须家长掏很多钱。这个相信会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政府投入的增加,这个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GDP4%标准不算高 5%更合理


    对于百姓热议的GDP4%的教育投入目标,储朝晖认为这个标准不算高,对于我们国家现有的发展水平来讲是比较低的。做这个规划纲要的时候,我们也做过反复计算,按照我们现在实际情况来说,教育的投入在5%左右是比较恰当的。为什么还是4%呢?当时也就考虑到一个客观实际情况,原来提的4%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实现了,最后还是提了4%。总体来说,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比其他国家还是偏高的,随着政府的投入增加,会相应的能够减少一点,但是不可能减的很少。


    政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等以下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权利,怎么样保障这些人的孩子有学上,教育权利不能因为他穷就受到影响,主要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在教育上投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